老北京四合院代表和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,北京四合院裝修設計形態也是歷盡滄桑,逐漸完善,不斷適應著當代人生活的居住需求,最終才成為我們目前見到的新中式四合院形式。
北京四合院的現狀分布受歷朝城市格局的影響,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城市布局。在元大都的營建過程中,就進行了統一規劃,各階層居住位置是由皇權決定的,這對四合院分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清末北京城的住宅是根據身份和財富等因素,有著不同明確的地域劃分。昔日北京俗語有:“東福西貴”,“東直門的宅子,西直門的府”之說,反映出四合院分布的大體格局。從清代的地圖上可以看出:較好的宅邸分布于內城,貴族的王府多數集中于內城西北、東北一帶,尤其以什剎海和后海附近的王府居多。
居民宅絕大多數集中在外城,很多都是好幾家合用一院,建筑也是非常簡陋,被稱之為大雜院或者四合房。整體來看,規模較大,等級較高的四合院大部分在北京內城;外城的宅院較小,等級較低,大多都是平民百姓比較簡陋的四合院。另外,從四合院的整體布局上可以看出,位于東西走向胡同中的四合院,往往比南北走向胡同中的四合院質量好,兩胡同之間間距大的四合院往往比間距小的四合院好,這是受自然條件和宅基規模影響所致。北京四合院的現狀分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,一方面傳承了歷史的傳統布局,另一方方面也在漫長的歷史自我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大的變化,自元代明清時期,北京城已經形成較穩定的分布格局,并一直影響至今。
另外,后代人習慣性的居住區域,基本上是由前代人的生活地點以及經驗記憶。約定俗稱所致。北京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四合院,主要分布在南鑼鼓巷、東單、東四、西單、西四等大街,這些區域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街道規劃布局。南鑼鼓巷內東西兩側各有八條胡同,兩兩相對,規矩整齊,形似“蜈蚣”,是北京四合院重點保護區域。對于歷代北京城空間格局的傳承,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今天北京四合院的分布情況;但是,這些穩定的城市空間格局也會因為歷史上人口遷移、工商業地點法人變遷等因素發生變化,進而影響到四合院的布局。
隨著城市的發展,傳統的四合院形式也在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,處理好中式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和時代發展的關系,是四合院空間精神得以延續的核心問題。